6月17日是第28個*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記者17日從*林草局了解到,近十年來我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82億畝,封禁保護沙化土地2658萬畝,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6月16日,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鎮南鎮同德社區花椒基地一景,曾經的石漠化荒山已變成助力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林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沙化土地面積減少6490多萬畝,沙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通過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逐步建立起我國北方風沙線上的綠色生態屏障,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20多年完成營造林面積902.9萬公頃,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實施40多年完成營造林面積3014萬公頃。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三大沙地和庫布其沙漠周邊等重點治理區,已由昔日“不毛之地”變為“塞上綠洲”。
這位負責人表示,近十年來,建立了41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128個*沙漠(石漠)公園,開展了荒漠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工作。據監測,近五年沙塵天氣明顯*,較“十一五”期間減少31%。
在嚴格保護和治理的基礎上,我國利用沙區光熱、物種、土地等資源充足優勢,適度發展灌草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游、風電光伏、生物質能源等產業,推動沙區群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據統計,沙區年產干鮮果品約4800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4,重點地區林果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50%以上。
這位負責人說,多年來,我國積極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義務,與“一帶一路”*開展交流合作,建立*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為*荒漠化治理貢獻*經驗和*方案。
他還表示,下一步,我國將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強化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沙漠公園建設,建立健全荒漠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到2025年,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達到3000萬畝,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億畝,新增石漠化綜合治理面積1950萬畝。
(來源:新華社)(記者胡璐)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