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廣泛性、不確定性和滯后性等特征,牽涉眾多農業生產者,是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突出難點。近年來,*出臺了系列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相關政策,隨著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等相繼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從水體污染物排放總量上看,我國農業源污染物排放仍處于高位,需要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過程攔截—末端治理”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技術路徑,這一路徑中,源頭減量與循環利用是同農業生產端密切相關的兩個環節。做得好,既可節約農業生產的成本,又能降低氮磷有機物等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農業生產者能接受愿意做;而過程攔截、末端治理是工程措施,需要額外的投資,農業生產者通常不愿意主動作為。如何激發農業生產者參與面源污染防治的內生動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迫切需要探討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控源才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牛鼻子,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制定農藥、化肥使用的限量標準和科學使用的技術規范。我國的化肥農藥生產與使用量均居*前列,化肥農藥的超量投入和不科學施用是種植業面源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按照“抓重點、分區治、精細管”的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思路,相關職能部門要在準確掌握農業面源污染排放規律與基數的基礎上,為面源污染治理的重點區域研究制定肥料、農藥等農業生產投入品的限量標準和具體可行的技術規范、技術手冊。在兼顧作物產量和污染物排放*少化的前提下,從農田的耕作方式、作物品種選擇、輪作類型、施肥方式、施肥時期、肥料種類、肥料用量、植保措施、農藥用量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規定,使農業生產者有標準和技術依托,在減少農用物資投入的同時,從源頭上控制面源污染的產生。
二是有效激發農業生產者控源的內生動力。農業生產者是否愿意使用畜禽糞污有機肥和農業廢棄物,是否愿意采取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蟲害,決定著面源污染控源措施可否落地。有機產品、綠色食品、良好農業規范等都通過標準的形式規定農業生產要注重保護環境,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與農藥等農用化學品,采用農藝、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蟲害,通過種植綠肥,施用畜禽糞污、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的有機肥或實施秸稈還田等培肥土壤,這些規定都是農業面源污染控源的實踐措施。農業生產要通過*機構的檢查*,就必須遵守標準,主動采用標準規定的環境友好的綠色生產方式,從而解決面源污染控制驅動力的問題。因此,大力推動有機產品、綠色食品、良好農業規范*產品的開發,有助于激發農業生產者面源污染控源的內生動力。
三是通過培訓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控源技能。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促進了土地流轉,加快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進程,農業企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已成為主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經濟實力強的非農背景經營者加入農業生產中來,他們的優勢在于能夠接受*知識和理念,劣勢是不懂農業科技知識。因此,要建立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機制,幫助他們增強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識,掌握農業投入品*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的控源技術,將控源減排、循環利用的技術方法轉化為農業生產的具體實踐,在促進農業節本提質增效的同時,顯著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物的排放。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席運官)
本文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