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農業綠色發展是促進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礎。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筆者認為,要把握4個重要環節:
一要保護耕地資源,提升土壤質量。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先。端牢*飯碗,耕地是命根子。*一號文件對于耕地占補平衡、黑土地的保護、鹽堿地開發利用、耕地保護責任等作出系統部署。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不僅保護耕地數量,而且注重土壤質量,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策略,建設“田成方、土成型、渠道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無污染、產量高”的高標準農田。在2022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基礎上,2023年將繼續改造與新建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為未來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二要建設綠色屏障,實現和諧共生。實踐表明,農田防護林工程作為鄉村生態建設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構建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屏障,對區域生態*與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為平原、丘陵地區的農田提供綠色生態屏障,無疑是糧食穩產高產的基本保障,對于調整與改善多災而脆弱的農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維護持續而穩定的高生產力水平與高生態環境效益。鄉村生態屏障體系的建立,不僅能夠改善區域環境,而且有助于促進農牧產業的持續發展,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強國方面起著獨特而重要的效應。要充分發揮農業農村的多功能性,因勢利導開發生態資源,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并構建田園風光與耕讀文化體系,推動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融合發展。
三要強化環境治理,維護生態平衡。堅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發展原則,深入貫徹農田化肥農藥雙減少措施,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制度,加強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強化受污染耕地*利用和風險管控。嚴格執行休禁漁期制度,持續開展母親河復蘇行動,保護水資源并提高利用效率,科學實施農村河湖綜合整治。嚴厲打擊非法引入外來物種行為,實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種防控攻堅行動,加強“異寵”交易與放生規范管理;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落實相關補助政策,出臺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推進水肥一體化,建立健全秸稈、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觀測試驗基地建設。
四是樹立大食物觀,推進綠色發展。構建富有*特色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分領域制定實施方案。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合理利用草地資源,推進劃區輪牧;建設*節水高產穩產飼草料生產基地,加快不同區域各具特色的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青貯飼料,加快推進秸稈養畜,推動節糧型**畜牧業發展。發展山區林下種養,科學劃定限養區域,促進農林牧菌循環農業開發;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實施立體種養技術,發展水面生態漁業;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培育壯大菌業、蔬菜、水果、藻類與加工產業,壯大綠色物流與*經營體系,加大食品*、農產品質量*監管力度,健全追溯管理制度,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產品競爭實力,為農業綠色發展與農民增收致富做出積極貢獻。
(作者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翁伯琦 鄭開斌)
本文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