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整建制全要素全鏈條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實施方案》在強化農業面源污染全鏈條綜合防治方面指出:
一、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減量。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氮肥施用定額管理制度,引導農民把施肥量控制在合理區間。推廣水稻側深施肥、種肥同播等*施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發展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生物固氮,打造新技術、新肥料、新裝備“三新”集成配套典型,推進化肥多元替代。持續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推廣應用*節約型施藥機械和*施藥技術,提高農藥利用率。集成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推廣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措施,促進農藥減量。持續推進養殖糞污減量排放。改造提升畜禽養殖、節水清糞等設施裝備,減少畜禽糞污產生量。加快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因地制宜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大水面生態增養殖、稻漁綜合種養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減少養殖尾水排放。
二、推進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加快構建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實現應收盡收、就地利用、高值利用。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建制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支持養殖場(戶)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推進固體糞便輕簡化堆肥、液體糞污貯存發酵,支持購置施肥機和田間貯存、輸送管網等還田利用裝備,促進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因地制宜發展規模化沼氣、生物天然氣。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在秸稈資源豐富的先行區,*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促進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分區域、分作物推進秸稈科學還田,提升耕地質量。加快發展秸稈飼料青(黃)貯、膨化等,有序發展秸稈成型燃料、熱解氣化等生物質能,因地制宜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生產食用菌基質、育苗基質等。加強農膜回收利用。在農膜用量大的先行區,科學推進加厚高強度地膜應用,有序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健全農膜回收激勵機制,推進地膜專業化回收利用。分類處置廢舊農膜,支持建設廢舊農膜加工利用設施。
三、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末端治理。治理農田退水。重點在南方水網區和河套灌區的先行區,因地制宜建設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系統,充分利用農田周邊退養魚塘、廢棄坑塘建設生態濕地,構建農田退水排放生態緩沖區,有效攔截農田排水中氮磷物質。治理養殖尾水。在水產養殖量大的先行區,推行復合人工濕地、“三池兩壩”、池塘底排污等尾水處理方式,發展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實現水產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和循環利用。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科學合理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推行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污水治理技術,鼓勵居住分散地區建設生態處理設施,探索推進生活污水與畜禽糞污、廁污、農產品加工廢水等協同治理。
四、推進農業生態系統循環暢通。構建大中小循環相銜接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多樣性、持續性。促進農戶內部小循環。推廣應用“豬—沼—果(菜、茶)”、“稻漁共生”等生態種養模式,推行種養配套生產,發展庭院循環經濟。促進種養產業中循環。*秸稈收集處理、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節點工程設施,培育種養配套、秸稈還田、糞肥施用等服務組織,暢通種養循環鏈條。促進社會層面資源利用大循環。*綠色加工物流、清潔能源供應、廢棄物資源利用等基礎設施,推動多種形式的產業循環鏈接和集成發展,加快建立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種養循環體系。
返回頂部